国家宗教政策法规: 更多 >

宝通专题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首页 -> 法音宣流 -> 宝通专题 -> 正文

曲径通幽处——洪山胜景(二)

  • 来源:

  • 日期:

    【2010-07-09 20:10:58】

  • 共阅:

    25370次


(一)
“洪山这巅多奇石”,宝塔周边尤其怪石林立。奇石、怪树共同构成了禅寺后山的独特景致。这些生长奇特的树木,有的完全扎根于整块没有任何缝隙的岩石之中,有的根部被整块巨石“劈”开,岔分的树干骑跨在石背上。顺着洪山公园小路蜿蜒而行,在宝通禅寺墙边的小土坡上,就长着这么一棵大树。这棵大树的底部需两人合抱,而周边的丛树又仅碗口粗细。在树根部,一块周围约5米的不规则的大青石从树干中心穿过,于是树根紧紧拥抱着青石,融为一体,不可分离。更为奇特的是,树身嶙峋,它的一侧竟然呈现为一个人的侧面的像,眼、耳、嘴、下巴,惟妙惟肖。老树高10米余,主干早已枯死,侧干却长出新枝,确实为禅寺一景。洪山多奇石,因此也多摩崖。洪山八景均为摩崖石组成。八景者,通常指称:东岩、云扃、杯樽、翠屏、栖霞、狮子峰、仙人石、寿泉石。《江夏县志》(清乾隆五十七年)载明公安派“三袁”之首袁宏道游洪山,就是冲着这些怪石“来为冷石游”的。
怪石之成为摩崖之石、洪山之景,得力于南宋荆南参军赵淳。赵淳,字清老,河阳人,宋庆元元年(公元1195年)官荆鄂都统制。时赵淳以军营视此山,见山石@岩,纵横排列,各具异态,遂依势斧凿,依形命名,并在山石上镌刻各种书体,即为洪山八景。后人增减附会为十景,即:东山赋、云扃、栖霞岩、流肃、爽垲、翠屏、堆云、狮子峰、寿泉、东岩。好事的赵淳还在山南风景最宜人处,“拾余柴”,建东岩阁,且书《东山赋》(即《东岩阁记》)于摩崖之上。摩崖石代有增损,因山石风化,现只有云扃、栖霞、翠屏、狮子峰、寿泉、东岩摩崖等依稀可见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“寿泉石:最可贵的是摩崖”东山赋,现尚可辨识一二。据《江夏县志》载:“康熙癸酉暮春,王子元士偕友登眺洪山,步过石壁,见其山钩画@漫,摩视久之,因浣剔积藓,细加揣想,由半字而推全字,随上义而贯下义,遂得完篇,仍还旧迹,计一百八十畸六字梓之,以传予览临而嘉之……”由于王经宁(一作王一宁)的雅鉴,使我们能一窥宋刻《东山赋》之全貌:
山固多木,由翦伐无时,使不得藩息,以军营视此实为主山,乃禁樵采,封植培护,则大者挺然干霄,小者丛生攒立矣。因即山之阳得胜处,偶拾余材,架木为阁,榜曰“东岩”。取其石秀而木茂者,又得数所,曰云根、云扃、伏山、飞雪、栖霞、半霄、清啸、爽垲、@岩、翠屏、堆云、狮子峰,此又状其石而名之也。奕局、琴几、石鼓、竿架,因其天成,粗加斫削。循山之巅至黄鹄亭,仍夹道莳松,俾异时交柯结荫,与东岩相为表里,后之来者愿不以人废。阁成于庆元初载重午日。将右军河阳赵淳清老谨识。
赋中所述奕局、琴几、石鼓等,现在还有残痕可寻,“自将磨洗认前朝”,应当别有一番情趣。东岩石上刻有诗句,虽多模糊,但“几处稻粱喧鸟雀,数声钟磬启渔樵”之句尚清晰可辨。足见中古之期的洪山,在幽涧静林、秀石茂树之中,僧、仕、渔、樵其乐也融融。
《东山赋》给我们最可宝贵的是古人的环境保护意识。赋曰:“山固多木,由翦伐无时,使不得藩息……乃禁樵采,封植培护,则大者挺然干霄,小者丛生攒立矣。”赵淳,宋人也,有这般环境保护意识并付诸行动,为后人留下一片绿荫,真是无量功德。洪山的静谧,很大程度得力于赵应聘的教诲与世代僧人封植护林的传统,以至山林屡经战火,却往往“春风吹又生”。其中最为惨烈的当是武汉沦陷的时期,全山林木被日本侵略军砍伐殆尽,惟余宝塔突兀。直至抗战胜利之后,博雅方丈率众披荆斩棘,以育山林,才稍有恢复。
1953年,人民政府拨巨款维修禅 院,源城法师等僧众又躬耕山野,以育丛林。“文化大革命”后不久,于荒凉凄清之中,道根法师率众铲除杂草,锯掉枯木,还亲自与园林部门商订丛林绿化规划,辟花园,栽名树,禁樵采,于是“大者挺然干霄,小者丛生攒立”,森然一片禅林矣!



官方微信

Copyright©2009-2017 Bao tong temple All Rights Reserved. 宝通禅寺 版权所有

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鄂(2022)0000079

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452号 鄂ICP备10018908号-1

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549号    客堂电话:027-87884539    技术支持:武汉丰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