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宗教政策法规: 更多 >

讲座报道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首页 -> 学佛讲座 -> 讲座报道 -> 正文

心平法师开示《维摩诘所说经》第十三讲

  • 来源:

  • 日期:

    【2024-04-25 14:43:20】

  • 共阅:

    302次

    3月24日上午9时30分,心平法师在《谈心》“学佛讲座”开示《维摩诘所说经》第十三讲。

微信图片_20240402154557.jpg

    本期讲座,心平法师讲授了小乘中的四种解脱,探讨了大乘、小乘教法对于“涅槃”的不同认识,阐释了大乘与小乘教法一体两面的关系,他强调佛陀所说之法无高下之分,只是众生根器有别而随缘受用,因此读《维摩诘所说经》不可贬低小乘教法,如此才能还原佛教的整体性、圆融性与正确性。

    心平法师开示到,小乘的解脱,如果严格的讲,是可以言说的,当然也还可以思议。根据《阿含经》,小乘一共有四种解脱:信解脱、心解脱、慧解脱、俱解脱。

    第一为信解脱,是《阿含经》所说三种须陀洹向里面的第三种,排在随信行、随法行之后。真正的佛法信仰,是从见道开始的,随信行和随法行虽然曾经见到过道,对于见到的道还不能随意运用,不能随时现前,有一个熟练的过程,当熟练到一定阶段的时候,能时常跟诸法无我的真如相应,对三宝有了非常坚固的信仰,这个时候就叫做信解脱。

    第二心解脱,又叫定解脱。就是证得第三阿那含果的时候,四禅八定都成就了,可以进入受想灭尽定。

    第三慧解脱。见到道的人,不去着意修禅定和神通,而是直接以见到的道来断烦恼,把烦恼断尽以后,证到阿罗汉果。

    第四定慧俱解脱,简称俱解脱,这种阿罗汉不仅断尽了烦恼,而且四禅八定、灭尽定都修习成就,具有一定的神通,这种阿罗汉叫做大阿罗汉。《增一阿含经》里面讲,当时佛的阿罗汉弟子当中,有三分之一是定慧俱解脱,三分之二是慧解脱。

    将《维摩诘所说经》以不可思议解脱为宗和可以言说的小乘教法中的解脱相对照,心平法师又探讨了何为涅槃。《涅槃经》卷四曰:“灭诸烦恼,名为涅槃。离诸有者,乃为涅槃。”《圆觉经》曰:“以因缘俱灭,故心相皆尽,名得涅槃。”涅槃,又作泥曰、泥洹那等,旧译诸师,译为灭,灭度,寂灭,不生,无为,安乐,解脱等,是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,也是不生不灭的意思。即如来所证究竟法身之果。因其无灭无生,不迁不变,是为常住果。

    小乘佛教将“涅槃”解释为“灰身灭智,捐形绝虑”,意为身心俱灭,一切无有,就是与生死轮回相对的一种寂静状态。小乘佛教把涅槃分成两种,即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。有余涅槃是指众生烦恼已断,欲望都无,精神已经进入涅槃的境界之中,但肉体尚未死亡,“眼耳鼻舌身意”还在,“色声香味触法”也不妨有,但是不执著,没有任何烦恼扰动,就是《金刚经》里所说的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;无余涅槃则指众生的精神与肉体皆已死亡,彻底跳出了生死轮回的世间。

    大乘佛教部分地接受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的说法,但是为了适应本宗学说,其解释与小乘不尽相同。大乘中观派主张“诸法性空”,涅槃也是假名,并非真实的存在。

    大乘如来藏学说则认为,“涅槃”常住不变,因为佛性就是绝对真实的存在。住在无余依涅槃、有余依涅槃里,不但没有执着烦恼,同时还可以表现出本心或者法性的大用,可以显现出有声有色的净土、报身、各种神通智慧,不停息地进行着利益众生、度化众生的工作,而且在这些工作中,不受空间、时间、数量、净秽等限制,随心所欲地变现一切。为什么能这样,确实难以解释、难以思议,所以大乘的这种究竟解脱,叫做不可思议解脱。

    从对涅槃的不同认识上,我们可以了解到凡夫、声闻与菩萨的差异,用对待苦痛与幸福的态度来对比,更能清楚他们的不同,以及为何大乘行者要这么苦口婆心地引导与摄化声闻了。关于面对痛苦的态度,凡夫确认痛苦存在,却无法辨识清楚,因为它太模糊了,以至于在迷惑中以苦为乐,不断的受苦而不自知;声闻看得到却看不透,他们倾向两种想法,一是受苦时,只有苦而没有乐,整个人生都是苦难与悲惨,二是以为只有百分百消除痛苦,才能幸福快乐,因为他们没有觉察到痛苦的益处,以及痛苦的疗愈本质。

    而菩萨则是了知痛苦和幸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,就像淤泥与莲花的关系,当我们倾听自己的痛苦,深入观察它的本质,会发现慈悲与智慧就在痛苦当中,慈悲就像用淤泥种植莲花,没有淤泥就没有莲花,同样的没有痛苦,就没有幸福。当痛苦生起时,菩萨不会尝试逃走,而是采取另一种态度,善用痛苦来创造幸福。菩萨找到面对痛苦的方法,并将它转化为幸福和慈悲。

    大乘开始于这种不为自己、只为众生的慈悲心行,并极为深入地探索“不二”的原则与空性的智慧。空性并非空空如也,而是一切事物都缺乏一种本有、恒长的本质,无一物可以独存或永远不变,万物的生起皆起于“缘起”这样的基本佛教教义,而这正是上座部最为基础的教义。只是大乘不仅止于此,他们继续诠释、延伸于运用,以因应瞬息万变的情况,以及人们心灵上的需求。

    因此我们不应该因为维摩诘的苛责而看轻声闻,或排斥声闻的教典或修法,而应该将之视为大乘教法的一种延续与深入,可以说声闻教法就是大乘教法的源头。甚至我们更应尊敬这些示现愚行的声闻大弟子们,由于他们慈悲示现的一动念、一举措,使得大乘的教法更引人入胜,流传得更远更广,所以大阿罗汉的诸大声闻们可谓是菩萨比丘,并非所有声闻都是小乘。

    佛陀站在制高点,倾听同理同类众生的需要,知众生病、识各种药、给服药法,有时候劝病人服药时,会示现各种手段,其中就包含着苛斥,而《菩萨品》中维摩诘苛斥菩萨,是一种大慈悲、大智慧,是为了进一步帮助菩萨破惑提升。

    “佛以一音演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”,佛法无高下,佛法皆殊胜,佛法皆妙同,佛说的一切法门,都是应病与药,适应不同根基,所以不能固执任何一边。佛说法的真实意义,在于众生,众生能因之而药到病除,闻显中道,否则再好的甘露,不应机也等于毒药。因此,读《维摩诘所说经》千万不可贬低了声闻比丘的教法,如此才能还原佛教的整体性、圆融性与正确性。

    讲座中,心平法师还鼓励信众多阅读《大藏经》,感受法宝之广大,开发般若智慧,培育福德,更应解行并重,于日常生活中常观因果,忏悔反省自我的贪瞋痴,修慈悲、修智慧,正信正行。

微信图片_20240402154605.jpg

    讲座结束后,众人起身合掌,感恩心平法师开示。

官方微信

Copyright©2009-2017 Bao tong temple All Rights Reserved. 宝通禅寺 版权所有

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鄂(2022)0000079

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452号 鄂ICP备10018908号-1

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549号    客堂电话:027-87884539    技术支持:武汉丰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