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16日上午9时30分,心平法师在《谈心》“学佛讲座”开示《维摩诘所说经》第十九讲。
本次讲座,心平法师结合《佛国品》开示了如何逐步践行“净土行”并讲解了何为“菩萨因地无畏”。
心平法师开示
“若菩萨欲得净土,当净其心;随其心净,则佛土净。”此句强调了心的清净对于成就佛土的重要性,现实的世界随心的看法而成净土或秽土,因此不必求净土与远方,而是立足于当下生活,用清净的心来看一切,不是去改变客观外境,而是改变人心,这个娑婆世界照样能成为人间净土。
其实,佛陀在总结“心净则国土净”之前,已经开示了能让人人见净土的“净土行”步骤:“随其直心则能发行,随其发行则得深心,随其深心则意调伏,随意调伏则如说行,随如说行则能回向,随其回向则有方便,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,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……。”简化来看依次为:心净则行为净,行为净则众生净,众生净则国土净的顺序。
由此可知,依据“净土行”的因果关系,先修直心,其后付诸行动,心、行互支,依着深刻的实践体验而产生深心,具足种种功德,之后修行愈来愈得力,障碍渐消,自然容易调伏内心的烦恼,心不随境转,甚至能够转境自主,此时就可以达到自受用的初机智慧。
然而,接下来的步骤,才是净土行成败的关键,如何从自己的行为清净,拓展到让众生清净,由自己转向他人的枢纽便是“回向心”。为何提倡将自己从佛法中得到的利益,转而回向给众生呢?这得从正确的因果观着眼。
一般而言,从果上思考世间相,容易显得消极与傲慢。例如,遇到不如意,就说是前世亏欠的债,今生才会有此报应折磨,推给过去,这样多少显得消极,久了也会不甘心,希望赶快摆脱困难,反之,如果遇到顺境,又会认为是前世的福慧累积,这辈子才得以这么顺利,容易有一种自己应得的理所当然。
若从“因”上看所遇的的顺境,则会认为顺境与助缘都是别人种下来成就我的因,也是自己的因。台湾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三十岁想去闭关,却苦于无人护持,在那个时代,可从关门的门锁数量,得知护法人数的多寡,圣严法师在《雪中足迹》一书中说他连一个锁都没有。后来,终于有人愿意供养,是智光老和尚的一个信徒。遇到难得的顺利因缘,圣严法师欢喜地前去拜谢老和尚,自嘲总算还有一点福报,有人愿意护持。结果被老和尚驳斥道:“你这是倒因为果,护持闭关是人家种了福田,是因,对你来讲,亦是因,将来要回报的啊!”
由此可知,若凡是从果上着眼,就容易有得失取舍心,便会在期待与失落之间受折磨。相反地,从因上来看一切因缘,就会自然生起回向心。常常听出家人讲要报三宝的恩、众生的恩,这不只是信仰,更是真实体会到自己从佛法所得到的利益、生活受用的每一个环节,都是依靠他人付出而来的。既然蒙受恩惠,就必须知恩、报恩,有所回馈,这就是回向的心。只要生起回向的心愿意回馈他人,就会开展种种的方便,了解他人需求,竭力成就社会大众,化染成净。
菩萨修慈、悲、喜、舍四无量心,故能以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普遍地荫盖大众,所以得无所怖畏。“无畏”有“菩萨因地无畏”和“佛陀果地无畏”的分别,因和果又各有四种的不同。现先说因地无畏,“菩萨因地无畏”共有四种:一、总持无畏,总持,持善不失,持恶不使起之义,以念与定慧为体,菩萨所修的念定慧具此功德;二、决疑无畏,就是善解法相,因为有了疑惑,是不善解法相之所致,善解法相是决定无疑无畏的;三、知根无畏,就是了知一切众生的根性,所以处处说法无畏;四、答报无畏,即菩萨勇猛精进,是为报国土、三宝、父母师长、众生之恩。
讲座现场
讲座结束时,众人起身合掌,感恩心平法师慈悲开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