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宗教政策法规: 更多 >

宝通专题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首页 -> 法音宣流 -> 宝通专题 -> 正文

塔势如涌出——洪山宝塔(二)

  • 来源:

  • 日期:

    【2010-07-09 20:35:45】

  • 共阅:

    27242次

毗卢佛为“三身佛”之一。三身,指三种佛身。对于“三种佛身”的理解,因不同时代、不同宗派而异。在汉传佛教寺院中,一般多是按照《大乘义章》的说法来塑造的。毗卢佛,即法身佛,意为“遍一切处”,象征佛从先天就具有将佛法体现出来而普度众生的品格,是对佛陀所说的真理的人格化而形成的真理佛。真理佛表示绝对真理,即佛法的本身——佛身。

毗卢佛多戴宝冠,呈跏趺式,双臂下垂,左右手向外摊展,各拇指尖分别与食指尖相抵,呈中空环形,结“毗卢遮那印”。佛像背后设有佛光,呈圆轮状。

与毗卢佛共列三身的还有释迦佛,即“应身佛”。应身佛所展示的是为了普度众生脱离尘世而呈现的佛身,也即应缘教化不同众生时表现出的“化身”。佛教教义认为i,“化身”与“报身”并不是遍历三世十方、普遍存在的完全圆满时显现的佛身,而只是特定时空中位救度特定对象所表现出的佛陀,就像观世音三十三身一样。除此两尊佛外,就是卢舍那佛,即“报身佛”。卢舍那佛象征佛以法身为“因”(即“根据”、“基础”、“源泉”等意),经过长期修炼而得到佛果所显现的“身”,或意译为“受用身”、“等流身”。一般塑成顶髻、站立式、双手外摊。呈结“卢舍那印”状。

毗卢佛佛像连底座高9米有余,至为壮观。其底座依次由金刚座、须弥座、莲花座组成,约4米。

须弥座,也称须弥坛,还叫“修迷楼”,本是古代印度佛教典籍中传载的须弥山上的一种佛座造型。随着佛教东传,这种造型与中国传统台基形式相结合,形成上下游凹凸嵌线、中间束腰并施以雕饰的基本形式。历代雕饰、造型均有变化,在魏晋石窟中,其形式较简单;盛唐时造型工艺日趋复杂,增添了华丽服饰,在基身上设有分格小立柱,内镶“壶门”,内刻有力神、飞天图案,颇有大唐气象;元代又复简洁,如壶门及其内部的人物雕像多不使用;明清则束腰变矮,甚至减短为一道线,饰物莲花增肥加厚,且装饰多用植物或几何花纹。须弥山虽历代各领风骚,但却不失宽宏、沉稳、典雅之气度。自魏晋以来,不但寺院中多有建筑,而且俗界的大型建筑物中也争相使用,如北京故宫太和殿、黄史城、太庙、九龙壁等台基,都是各式须弥座。

须弥座上是莲花座。莲花是中国的六大名花之一,对莲花图形的使用几成中国佛教的专利:佛跏趺在莲花座上,观音大士手持莲花的诸多化身,放生池种满莲花,寺院各处装饰莲花……触目即是莲花世界。



官方微信

Copyright©2009-2017 Bao tong temple All Rights Reserved. 宝通禅寺 版权所有

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鄂(2022)0000079

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452号 鄂ICP备10018908号-1

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549号    客堂电话:027-87884539    技术支持:武汉丰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