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宗教政策法规: 更多 >

讲座报道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首页 -> 学佛讲座 -> 讲座报道 -> 正文

心平法师开示《维摩诘所说经》第十五讲

  • 来源:

  • 日期:

    【2024-04-25 15:13:58】

  • 共阅:

    379次

        421日上午930分,心平法师在《谈心》学佛讲座开示《维摩诘所说经》第十五讲。

  本期讲座,心平法师带领信众了解了菩萨戒及其有犯不失的特点,并结合《维摩诘所说经》谈论了如何运用智慧行菩萨道

1.jpg

        “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略称,意思是觉有情是觉悟的意思,有情是指众生,即众缘和合而生的意思。上求佛道以自觉、下化众生以觉他就是菩萨的定义。学佛者称某一位学佛的师父或居士为菩萨,并不是凭空而来的,而是因其受持菩萨戒法才如此称呼。

  菩萨所受的戒,称为菩萨戒,如果要做菩萨,那就必须先受菩萨戒。《梵网经》中所说,菩萨戒是诸佛之本源,菩萨之根本;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。如果不行菩萨道,虽信佛而永不能成佛,因此要行菩萨道必须受菩萨戒,菩萨戒是一切诸佛之能成佛的根本原因,是养育三世诸佛的必经之路。

  菩萨戒又被称为三聚净戒,指的是:一、摄律仪戒:离恶防非,涵容了大小乘一切戒律、威仪,即断一切恶;二、摄善法戒:广集一切善行,包罗了八万四千出离法门,即修一切善;三、饶益有情戒:利益救济一切众生,概述了慈、悲、喜、舍,广度一切众生的弘愿精神,即利益一切众生

  三聚净戒的内容,可以说是包含了所有自度度他、上求下化的法门。菩萨的三聚净戒不但要积极地去恶,还要积极地修善,所以说菩萨戒是涵盖了七众戒(七众:比丘、比丘尼、式叉摩那尼、沙弥、沙弥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),而又超胜七众戒。

  时至今日,很多在家居士都因为不了解菩萨戒而不受戒,或者害怕破戒而不敢受戒。

  我们大家都是凡夫,实践菩萨道,不能要求过高。佛陀深知众生心性,因而在《菩萨璎珞本业经》中开示说:菩萨戒是有犯不失,有而犯者,胜无不犯,有犯名菩萨,无犯名外道,一旦受了菩萨戒,就已经进入了诸佛国土的菩萨之中,即使是初发心菩萨,虽然常犯戒,仍然算菩萨,如果不发心发愿,不受菩萨戒,就算不犯戒,也不属于菩萨。《菩萨璎珞本业经》还说,菩萨戒不同于声闻七众戒,不是这一期的生命结束,戒体就消失。菩萨戒的戒体在得戒后,只要不破戒舍戒,尽未来际直至成佛,都不会消失,生生世世都有戒体。发心受戒者要明白菩萨戒有犯不失的特点,建立正确的观念,消除对菩萨戒的恐惧心理,犯戒时生惭愧心并忏悔,在戒律中熏修,渐渐地能受持和严守珍贵稀有的菩萨律仪,就能够在修行上更进一步,加速修行和成就的速度。但受菩萨戒前也要有所准备,应先学习戒条,而后受戒。

  现代人以凡夫身行菩萨道,应该如何运用智慧与方便呢?

       “探索自心净土与众生一体的菩萨道入不二法门是《维摩诘所说经》的三大要旨,也是菩萨行的修行方向。

  第一要旨是探索自心净土。《维摩诘所说经》的净土观告诉我们,应先回到自心根源处探索,现代的菩萨行者必须先安自己的心,才有可能安众生的心。内在的追寻不是不问世事,而是从当下身边的事里,砥砺自己的人格、丰富自己的心灵,进而提升自己和众人的生命品质。将原本纷扰不安的人生,转化为清净圆满的人生,当下所立之处便是清净国土。

  第二个要旨是与众生一体的菩萨道。欣赏别人,就是欣赏自己;帮助别人,就是帮助自己;度化众生,也就是度化自己。慈悲是修来的,不是凭空想象的,当我们在利益他人的行动中不断体证自他不二的知见,充分认知到我与众生一体的真实关系,慈悲才会产生,我们才能在慈悲中获得更深的受益。

  第三个要旨是入不二法门,提醒现代菩萨行者莫落入窠臼与先入为主的偏见,菩萨利生应行于恰到好处的中道。我们从《方便品》看到维摩诘破声闻二法的手段,《文殊师利问疾品》中文殊与维摩诘的正反辩证,甚至当文殊问如何观察众生时,维摩诘说:要看空他们。在问如何上求佛道时,维摩诘却回答:行在非道,就是佛道。

2.jpg

  讲座结束时,众人起身合掌,感恩心平法师慈悲开示。

官方微信

Copyright©2009-2017 Bao tong temple All Rights Reserved. 宝通禅寺 版权所有

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鄂(2022)0000079

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452号 鄂ICP备10018908号-1

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549号    客堂电话:027-87884539    技术支持:武汉丰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