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宗教政策法规: 更多 >

佛教故事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首页 -> 初入佛门 -> 佛教故事 -> 正文

行云流水一孤僧(三)

  • 来源:

  • 日期:

    【2015-11-26 15:14:04】

  • 共阅:

    4973次

发表的文章、绘画作品以及翻译英国诗人拜伦的诗、研究佛学的文章等得到章太炎的指点和修改。刘师培、何震东夫妇创办《天义报》,他又搬到《天义报》社。
1908年10月,曼殊应扬仁山邀请,赴南京,任祗洹精舍英文讲师。 祗洹精舍是佛教学校,旨在为佛教界培养佛学人才,开展佛学研究。曼殊对此推崇备至,认为该精舍的创办为末世之盛事,“佛日重辉,或赖此耳”。1909年期间,他先后辗转东京、上海、杭州,是年冬,印尼爪哇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托南社聘请教员,经人介绍,曼殊遂前去担任英文教师。1909年11月南社成立时,柳亚子给他去信并邀他参加,请他经常寄诗给南社。辛亥革命爆发时,适逢他仍然羁留在爪哇,闻讯后他极为兴奋,急欲回国,在他写给柳亚子、马君武的信中说道:“迩者振大汉之天声,想两公都在剑影光中抵掌而谈,不慧远适异国,惟有神驰左右耳。”其激动神往之情溢于言表,流露出他对于国事的热切关注。在此以后的时间里,他从爪哇返回国内,转入了小说创作时期,连续在国内的杂志上发表《南洋话》、《冯春航谈》及《断鸿零雁记》、《天涯红泪记》、《绛纱记》、《焚剑记》以及《碎簪记》。在此期间,他经常往返于日本、上海、杭州、苏州、安庆之间。去日本是为了省视母亲,去杭州则住在雷峰塔下白云庵中,去上海则与南社诸名士畅游,去苏州则住在郑泳春(柳亚子妻舅)家中,与郑桐荪、沈燕谋同编《汉英辞典》及《英汉辞典》。
1917年,曼殊仍来往于杭州、上海、日本之间,肠骨病加剧。秋天,病重之时住在上海蒋介石家中,冬天,住海宁医院就医,1918年迁入法租界广慈医院。此时的曼殊经济非常拮据,将自己的衣物典质一空。在病中,他还托人带信给陈独秀、蔡元培,希望病命愈后能得到一些费用,送他到意大利去学习绘画,一直到1918年5月2日,他在上海病逝。
从曼殊的一生中可以看出,他投身于革命纯粹是出于一腔生命的热情,是属于生命自身的狂流。这种热情始终贯穿于他的的一生,成为他生命的主旋律。他对于自己长于斯的国土充满感情,常为自己祖国的命运忧怀。他的诗极尽此情。“相逢莫问人间事,故国伤心只泪流”;“极目神州余子尽,袈裟和泪伏碑前”。他翻译拜伦的诗《哀希腊》,与自己的爱国感情起了共鸣,以致于他泛舟湖中时。朗诵《哀希腊》篇,歌而哭,哭而歌,被人疑为精神病发作。曼殊性情虽狂放不羁,但对祖国的至情却始终没有半点游移,



官方微信

Copyright©2009-2017 Bao tong temple All Rights Reserved. 宝通禅寺 版权所有

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鄂(2022)0000079

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452号 鄂ICP备10018908号-1

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549号    客堂电话:027-87884539    技术支持:武汉丰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