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宗教政策法规: 更多 >

宝通专题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首页 -> 法音宣流 -> 宝通专题 -> 正文

曲径通幽处——洪山胜景(四)

  • 来源:

  • 日期:

    【2010-07-09 20:10:58】

  • 共阅:

    25459次


兴福寺塔,又称无影塔。史籍载:“洪山东南麓,原有东岩寺,始建于南朝梁元帝二年(公元553年),后名普安寺,隋仁寿元年(公元601年)改额兴福寺。南宋咸淳六年(公元1270年)重建,并建此塔,因其矮小,日中少影,又‘无影塔’”。梁元帝萧绎曾亲为东岩寺撰写寺记,民间一直习惯将兴福寺仍然称为东岩寺。兴福寺还是近代高僧月霞法师的宏法道场。
传说兴福寺塔下有井,名流花井,其脉通江,因井水沸腾如浪,故“建塔安澜矣”。
兴福寺塔为石砌仿木结构,以大小不同石块交错垒砌而成,是武汉市区内地面上最古的建筑物。塔高11.5米,径宽4.25米,为八角四层,每层各面都 有小龛。龛中嵌有罗汉、天王、力士等石刻浮雕和花草文饰,因年久风化,已模糊不清。1962年,因塔身倾斜破裂,作部拆迁、复建于现址,以利市民游览及文物保护。
兴福寺塔因“日中少影”与原黄鹄矶上高不过三尺,“至今日西畔而无影”的古无影塔同名。此塔因与宝通禅寺塔同在洪山南麓,相比较而显矮小,故又名洪山小塔。根据《黄鹄小志》(胡丹凤,清同治甲戊年)卷二载,东岩寺唐大观年间“又额曰‘正心书院’,鄂国公尉迟读书处”。鄂国公既读书于东岩寺“正心书院”,又监制铁佛于弥陀寺,足见唐代尊儒崇佛、儒佛互参的新趋势。
佛教中国化,是以佛与儒与道的互参、互融为特征的。传东晋慧远讲经“引《庄子》为边类”,融合贯通,大受欢迎。其师道安赞赏有加,认为此举“使道流东国,其在远乎”,特许他讲解佛经时,可引用佛典之外的的儒、道典籍来比附佛理。魏晋玄学、隋唐佛学、宋明理学乃至明末清初的仁学之类,这些当时居于文化主流的学说,均无不与佛学经义有密切关系,佛教文化早已融合成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难怪千余年间,在洪山弹丸之地,寺院与书院共体,儒学与禅学、道学并存。
由烈士陵园拾级而下,迎接人们的是“车如流水马如龙”的武珞大道。



官方微信

Copyright©2009-2017 Bao tong temple All Rights Reserved. 宝通禅寺 版权所有

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鄂(2022)0000079

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452号 鄂ICP备10018908号-1

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549号    客堂电话:027-87884539    技术支持:武汉丰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