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宗教政策法规: 更多 >

宝通专题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首页 -> 法音宣流 -> 宝通专题 -> 正文

初日照高林——初入山门(一)

  • 来源:

    宝通禅寺

  • 日期:

    【2010-07-09 20:57:57】

  • 共阅:

    25946次

 

宝通禅寺倚山临街,闹中有静,静里藏幽。一道山门曾将参禅入定的“清静园”与热闹繁盛的武珞大道相隔绝,而改革开放却使山门由僧俗两界的屏障变为古今文化的通道。山门处,亚贸商都流光溢彩,旅游专车、公交车往来如梭,商农工学熙熙攘攘;山门内巍巍殿宇、幽幽廊庑、葱茏山林真抵宝塔,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与跳跃的现代文明思辨通过山门而撞击、融通……

(一)

山门,又叫“三门”,是寺院的门户,是佛界与俗世的分界。一般为三扇门并立,中间一扇较高大。寺院的正门之所以建成三门并立的结构,其来由源于佛教教义:佛法修炼只有排除一切烦扰,即“三解脱”,才能至于智慧臻于觉悟之境,达到般涅槃境界。因此,寺院之三门又谓“三解脱门”,分别为空门、无相门、无作门。入三门就是进三解脱门,也即进入涅槃。“跳出三界处,不在五行中”恐怕就是以三门为界。一个三门,两厢世界,即警醒佛门弟子静心修炼、以成正果,又告诫俗家众生既入丛林之所,应勿扰佛门清静,用心可谓良苦。

魏晋之后,中国的寺院多由市井走向山林,所以三门也称为山门。山门一般三个门相仿、相连,为殿堂式建筑,故称之为“三门殿”。也有的如宝通禅寺一样,山门八字开,中间一扇大门结构成殿堂式,两侧两小门单立、分立,人们也习惯称之为“三门殿”。

宝通禅寺的山门殿始建于宋代,几经兴废,殿宇摧毁。乾陵五十七年(公元1792年)重修佛像、缮萁围墙时,“用星家之言,乃涂以黄,以土正色镇之”,故围墙为黄色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山门再次遭到破坏。1986年维修,历时一年。该山门为城楼状,高16米,宽22米,高大古朴,自有一股端庄、凝重的气派。山门正门宽博,两旁屏墙高耸,布瓦铺脊。门前有石狮一对,仿明雕石狮而作,形体伟岸,生动威严,立于高大门前,睥睨芸芸众生。

山门彩绘映衬着朱联,绿树环护着黄强。朱红门联上“庄严国土、利乐有情”使人品味良久;宝蓝为底的匾额上,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题写的“宝通禅寺”金光留照,使人驻足再三。“宝通禅寺”这四个字颇有讲究,“宝”系指“三宝”,即“佛、法、僧”;“通”就是要精通佛理;“禅”即“禅宗”,为佛家的一个派别,这就是冠名“宝通禅寺”的全部含义。

官方微信

Copyright©2009-2017 Bao tong temple All Rights Reserved. 宝通禅寺 版权所有

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鄂(2022)0000079

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452号 鄂ICP备10018908号-1

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549号    客堂电话:027-87884539    技术支持:武汉丰网